“在今年A股市场持续震荡的大背景下,市场重新洗牌,私募机构呈现阶段性业绩表现分化的局面。”业内人士表示。究其原因,在大资管时代,私募市场群雄逐鹿,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风格,头部私募将更具备抗风险能力和获取超额收益的实力。
在这家私募管理人看来,现阶段宏观环境空前复杂、异象不断。在当前环境中,“短期博弈式”的下注容错率很低,且犯错成本很高,不妨跳出短期视角,放眼中期,布局中期“高胜率”的投资机会。
港珠澳大桥是我们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里程碑工程,是中国技术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作为一名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我见证了这座“超级工程”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景强
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以及大桥开放旅游等利好政策的落地,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屡创新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今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其中,“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斩获沉甸甸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一重磅奖项的背后,则是数万名建设者披荆斩棘,不断突破一个个技术难题,勇创世界桥梁史奇迹的故事。
“港珠澳大桥是国家工程、国之重器,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2018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指出。
从2004年3月前期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成立,到2009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再到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建设历经15年时间、开展300多项协同攻关,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科技创新正是这一世界级“超级工程”的灵魂所在。如今,港珠澳大桥已经成为联通粤港澳三地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成为粤港澳三地间人流、物流的重要枢纽之一。
“从零到领先”的跨越之旅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面临着外海环境恶劣、建设规模宏大、工程技术复杂、三地管理协同等多重巨大挑战,其艰巨性、复杂性、特殊性史无前例。
当今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大、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采用隔减震技术桥体最长、海底深埋公路沉管隧道最长、设计使用寿命最长的跨海集群工程……面对复杂恶劣的海洋条件,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攻克了一个个世界桥隧建造史上的难题。
如今,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景强办公室的书架上,陈列着一本本标准。景强告诉《南方》杂志记者:“伴随着大桥的建设、运营,我们全面梳理了建设中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点,并总结出一系列标准,成为行业、地方以及团体标准等。”
这一本本标准,便是攻克一项项世界级难题的真实写照。比如,团队创立了外海隧—岛工程建设技术与标准体系,解决复杂海域隧—岛工程卡脖子难题,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从零到领先”的跨越。
景强特别指着一本《跨海钢箱梁桥大节段施工技术规程》,自豪地说:“大桥的这项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交通行业标准,未来这些标准将引领更多‘超级工程’的建设。”
如今,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已经形成发明专利270余项,技术标准近60项,获省部级特等奖或一等奖45项,并获国际隧道协会重大工程奖、国际桥梁与结构工程协会杰出结构奖、菲迪克年度卓越项目大奖等7项国际荣誉,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可以说,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里程碑工程,是中国技术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再造一座数字大桥
习近平总书记在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鼓励大桥建设者们“重整行装再出发,继续攀登新的高峰”“用好管好大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最近,景强接到了来自海外桥梁专家的微信消息,这位专家惊叹于大桥的智数化运维成果。在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的数据灾备中心,一张巨大的电子屏幕实时呈现了港珠澳大桥的各项细节和数据。每一辆驶过车辆的信息、天气水文变化情况、每一个大桥部件,都一目了然。
“以大桥的钢结构焊缝为例,这是钢桥极易出问题的部位,通过数字大桥的孪生建模,我们可以动态掌握它的服役状况,确保结构安全。”景强举例道。而像这样的数据,这座数字大桥拥有近1亿条。
“我们花7年时间建设了一座数字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后,土建专业出身的景强毅然挑起建设一座“数字港珠澳大桥”的重任,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负责人。
景强介绍,为了用好管好大桥,解决运营世界级跨海通道的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牵头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和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大跨海交通集群工程智能安全监测与应急管控”等项目,在装备研发、评估维养、交通运行、应急管控、标准构建、平台搭建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今年6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港珠澳大桥智能化运维技术集成应用”项目在历经4年攻关后,完成了项目绩效评价,取得了91.29分(A档)的高分。
此项研究取得了16项关键技术成果,其中12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桥岛隧智能运维数据标准体系已经作为“湾区标准”建设三大样板工程之一,纳入《交通运输标准化发展报告(2023年)》标准化案例。
“未来,这些标准将在粤港澳三地共建、共用、共享的过程中,不断推进三地间的互联互通和融合发展,同时也将提升我国跨海集群设施智能运维技术的国际影响力。”景强表示。
如今,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墙面上的“运营世界级品牌、打造国家新名片”标语依旧亮眼醒目。下一步, 如何更好用好管好大桥,依旧是留给坚守大桥的建设者们的最大命题。
建设科技创新的“隐形之桥”
当前,港珠澳大桥已成为大湾区的经贸新通道和物流大动脉。2023年以来,随着“澳车北上”“港车北上”以及大桥开放旅游等利好政策的落地,港珠澳大桥通行车流量屡创新高。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7日,经港珠澳大桥出入境的香港单牌车突破100万辆次。
实际上,在畅通粤港澳三地之间人流、物流等重要因素之外,我们可以看到,一座科技创新的隐形桥梁也畅通了起来。
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材料研发和海洋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在已建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基础上,联合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广东地区多家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粤港海洋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指导、管理。
“实验室主要研发方向集中在适用于海洋工程基础设施的新型材料、新型结构的设计与分析、结构振动控制、全域监测以及智能维养。目前,实验室有5大研究方向。”景强介绍。
据悉,粤港海洋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由香港理工大学作为港方牵头方,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作为粤方牵头方,实行粤港联合管理制度,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科研合作规则机制“软联通”上形成创新示范案例。
“未来,粤港海洋基础设施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将为大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和安全管理注入新的动能,成为推动粤港科研融合、深度合作、共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景强表示。
如今,横跨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上车辆川流不息,如同一条腾飞的巨龙,加速牵引着粤港澳三地间的融合发展。
下一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将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总结提炼,加快标准输出,注重科研成果与大桥运营维养业务深度融合,并将成果推广应用到其他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探索智能化运维成果产业化模式。同时,结合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及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推进数字大桥的建设和应用,为大桥服役延寿提供技术保障。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南方+记者 | 温柔
【通讯员】粤科宣
【本文责编】郭芳
【频道编辑】李卓华 莫群
【文字校对】华成民
【值班主编】蒋玉 刘龙飞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