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良崮上鬼神号房屋抵押贷款炒股,七十四师无地逃。”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结束后,华东野战军的司令陈毅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孟良崮大捷》。
在这场驰名中外的战役中,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全歼了国军五大主力部队之首的整编74师,该师师长张灵甫也在战争中毙命,沉重的打击了国军的嚣张气焰。
然而,在辉煌的胜利背后,往往也隐藏着不可描述的惨烈,尤其是面对像整编74师这样的精锐部队,巨大的牺牲也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关于孟良崮战役的惨烈,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据当地的老百姓说,孟良崮一役后,他们三年都没敢上山,更没有人靠近那个地方。
那么,孟良崮战役究竟有多惨烈?为何当地百姓三年都不敢上山?
三年不上山
1947年5月16日,沂蒙山深处一座小山上,一场国共之间的生死大战已经整整打了三天三夜。
在嘹亮的号角声下,漫山遍野的解放军战士涌上了山坡,在震耳欲聋的枪炮和喊杀声中,一队战士冲进了敌军指挥室的山洞,至此,一场牵动人心的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这支攻入敌军指挥室的部队就是华东野战军的第六纵队,而这座见证了国共两军大战的小山也从此名扬中外,人们称之为“孟良崮”。
在孟良崮战役之前,孟良崮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海拔不过五百米,最高处也不超过六百,既无奇峰也无异石,因相传宋代的抗辽名将孟良曾在此屯兵驻扎,操练兵马,于是当地百姓便顺理成章,将其称之为“孟良崮”。
而像这样的小山,在沂蒙山区还有很多很多,当地的老百姓也从未觉得这里有什么特殊之处,上山拾个柴火或是放个牛羊,都是常有的事情,直到1947年的5月。
1947年5月13日,华东野战军对已经被包围在孟良崮的国军整编74师发起总攻。
从战役打响的那一刻起,整整三天,不管白天黑夜,孟良崮上的炮火声从未有过间歇,飞翔在双方阵地上空的炮弹将整个山区照的如同白昼,山下的解放军如海潮一样的涌上山上的敌人阵地,而敌人同样也是竭力抵抗。
在两军交战的最前沿,一个小小的阵地在一夜之间可以数次易手,不管是我方战士还是敌方士兵,都已经红了眼睛,生命此时成为了最无关紧要的东西,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与反冲锋才是所有人的目标。
16日下午,经过三天的恶战,华东野战军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炮火声与厮杀声也渐渐平息,此时,放眼望去,海拔不过五百米的小山上已经密密麻麻的铺满了士兵的尸体,滚滚烟尘下,是大片大片尚未凝结的血泊,以及满地的断臂残肢和分不清形状的人体组织。
不多时,一场暴雨从天而降,雨水混合着红色的血水从山上倾泻而下,将孟良崮上的草木都染上了血腥气味,陈毅在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写下了“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的诗句。
而当地的老百姓们更是被这场战役的惨烈深深震撼,与当年红军过湘江后的“三年不饮湘江水”一样,孟良崮附近村子的老百姓在战后三年都不敢到山上去,称那里的血腥和肃杀之气太重,久久不散,甚至有人传说在半夜时分还能听见当年的炮火声与喊杀声。
就连参加过孟良崮战役的老兵,很多人也不想,更不敢主动提起这场战役,提起这场与国民党整编74师之间的血战。
命运之地
对华东野战军来说,孟良崮是他们的命运转折之地,而对于整编74师来说,也同样如此,只不过,一个是报仇雪恨,由辉煌走向更辉煌,而另一个则是由辉煌走向沉寂与毁灭。
在孟良崮之前,极少有人会将华东野战军与整编74师放在一起说,这倒不是因为谁强谁弱,而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两支部队似乎交集不多,没有太多可以说的地方,但其实,华野与74师的深仇大恨是从红军时期就已经结下的。
1935年1月29日,国民党军队在江西省的怀玉山抓住了一位衣衫褴褛,病饿交加的共产党员,负责抓捕的国军士兵知道这是一位共产党的“大官”,便想要从他身上搜点值钱的东西出来,可翻遍了对方的口袋,却是连一枚铜板也没有。
这位浑身上下连一枚铜板都没有的共产党大官就是方志敏。
两个月前,方志敏带领着红十军团离开苏区根据地,北上抗日,但在国民党的联合绞杀和围追堵截下,寻淮洲、刘畴西等军事将领先后牺牲和被捕,最后,弹尽粮绝的方志敏也在怀玉山被敌人抓到,整个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军团的参谋长带领着600人突围成功,为红十军团留下了最后一丝火种。
这位带领着600余名战士成功突围的参谋长就是粟裕,而负责围堵剿杀红十军的国军部队则是由王耀武担任旅长的补充第一旅。
因为剿共有功,补充第一旅在之后便获得了51师的番号,而除了补充第一旅之外,剿灭红十军团的还有三个保安团,这三个保安团同样因为镇压红十军团有功而被合并为师,番号为58师。
1937年,51师和58师合并,番号就是74军,而这个74军就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整编74师。
另一边,当年与粟裕一同突围的战士们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被整编为了新四军,而华东野战军里的多数战士又都是新四军出身,因此,当华野与74师在山东战场上狭路相逢时,便可以预想到华野战士们心中的怒火。
华野的指挥官与战士们无不希望为曾经牺牲的同志们报仇雪恨,打起仗来自然也格外的狠,但是,作为国民党的五大主力部队之首,有着国民党“御林军”之称的整编74师同样也不是草包。
在多年的战争磨练以及全军美式装备的加持下,74师在山东战场上一度占据上风,取得了不少胜利。
尤其是1947年,74师战两淮,夺涟水,扫荡苏北,一时之间似乎无人能敌,74师的官兵们都骄傲的称自己为“天下第一师”。
尤其是在1947年的二打涟水战役中,张灵甫亲自指挥部队,硬是从华野六纵的手中将涟水城抢了过去。
要知道,华野六纵的司令员是有着“王老虎”之称的王必成,此人即便是在将星如云的华野中也是赫赫有名的虎将,可没想到竟然在张灵甫的手上吃了亏,这让他很是恼火,发誓一定要亲手解决张灵甫和74师,一雪前耻。
粟裕知道王必成的所思所想,于是在华野会议上公开表示“今后只要有与张灵甫对阵的机会,一定要让王必成和他的六纵参与”。
而这个机会果然很快就来临了,在孟良崮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上,华野部队与74师宿命般的再次相逢,而这,将是两支部队的大决战。
英魂长存
1947年,对于蒋介石和国民党军队来说,一定是最难忘的一年,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此时蒋介石的心态,那必定是志得意满,感觉自己都赢麻了。
蒋介石在1946年撕毁和平协议,发动内战之初,对解放区采取的是全面进攻的策略,尽管各解放区英勇抵抗,给了嚣张的国军当头一棒,然而,由于此时兵力上的悬殊,总体而言,国军的收益还是大于损失,解放区大片大片的领土沦丧于国民党之手。
到了1947年,全国的重大根据地只剩下了陕北和山东,洋洋得意的蒋介石便采取了收缩战略,集中兵力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力图要像当年第五次反围剿那样,占领中央苏区。
不得不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蒋介石确实“做到了”,1947年3月,他如愿以偿的进入了延安,在另一边的山东战场,张灵甫的74军作为先锋大将大杀四方,企图将华野部队赶到沂蒙山深处。
此时的山东战场上,解放军的总兵力大约为27万人,而国民党兵力则达到了45万之多,几乎是解放军的一倍,这时候的蒋介石是实实在在的感到优势在他,胜券在握的。
然而有句话叫做“骄兵必败”,面对国民党军的洋洋得意,处于下风的华东野战军则是稳扎稳打,采取了灵活的作战方式,时而进,时而退,时而向东,时而向西,像“耍龙灯”一样在广袤的平原上与敌军玩起了游击战。
这种作战方式极大的迷惑了敌人,不仅能够让对方分不清我军的意图,还容易使他们露出破绽,张灵甫的74师便率先暴露了出来。
5月11日,误以为我军正在败退的张灵甫急于邀功请赏,率先向我军发起追击,面对孤军深入的74师,粟裕敏锐的察觉到了战机,提出了大胆穿插,对敌军进行分割包围,然而围歼的战略。
这个设想很快得到了中央军委和华野司令陈毅的同意,一场针对74师的大战逐渐拉开了序幕。
整编74师作为国军的精锐主力师,不仅受过先进的军事训练,从上至下更是全员美械,为了能够围困这支部队,粟裕调集了10个纵队的兵力,参战人数高达二十万人。
为了万无一失,在开战前,粟裕还命令王必成率领着华野六纵连夜北上,占领垛庄,斩断74军撤退的后路。
等到张灵甫发现时,我军已经将他团团围住,此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率军突围,要么坚守待援,张灵甫选择了第二种。
他带着74师的3万人马上了孟良崮,同时又向附近的友军发电报求援,想要以自身为诱饵,与包围圈之外的友军里应外合,将华野共军一举歼灭。
张灵甫的想象是美好的,但他显然高估了友军,也高估了自己。
当时,离张灵甫的74师最近的是国民党25师黄百韬部和83师李天霞部,李天霞素来与张灵甫不和,自然希望能借中共之手除掉张灵甫,因此,面对74师的求援,他拖拖拉拉,装模作样的营救了一番,然后便置之不理了。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日前到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时强调,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要深入推进业务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资本投资公司,努力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
另一边的黄百韬虽然真心相救,但粟裕早已料到了这一点,拿出了四个纵队打阻击,硬是让黄百韬寸步难行。
5月13日,担任主攻的华野主力部队正式发起进攻,激战了三天之后,到5月16日,74师大部被全歼,师长张灵甫也在战争中被击毙。
尽管成功消灭了不可一世的74师,但我军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整个部队的战斗减员十分严重,有些基层战斗单位甚至直接打空,孟良崮上遍地尸体,血流成河,令人不忍直视,以至于战争结束后三年,当地的村民仍然不敢上山,对此地敬而远之。
“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在那首《孟良崮大捷》的最后,作为华野司令员的陈毅这样写道。
他明白房屋抵押贷款炒股,华野战士们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却为整个山东战场,乃至全国的解放打开了局面,胜利的曙光正在向他们招手,被解放的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孟良崮上的英豪。